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天天报道: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“双创”工程

2023-04-10 09:07:03

来源: 读创

激情澎湃的英歌舞“火出圈”,客家文化(梅州)生态保护区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,广州永庆坊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称赞连连,潮州牌坊街、汕头小公园等历史文化街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……今年新春以来,根脉深厚的岭南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。

“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高度关注、寄予厚望,对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、延续城市文脉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。广东始终牢记殷殷嘱托,深入实施岭南文化“双创”(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)工程,将其列为文化强省建设“六大工程”之一,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,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,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。


(资料图)

日前,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,“高水平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”提上日程。在广东,“微改造”的“绣花”功夫,为越来越多城市在烟火气里留住“根”和“魂”;活态传承的不断深化,让岭南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光彩;岭南特色考古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,将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、大湾区故事、广东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。

用好“绣花”功夫 激发“老城市新活力”

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。散落南粤大地的文物古迹,无声述说着岭南文脉的源远流长。随着岭南文化“双创”工程深入实施,经过“绣花”功夫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,融入现代生活气息,再次焕发新的活力。

潮州镇海楼(旧府衙)曾经见证潮州府“一府管九县”的历史荣光。去年年底,镇海楼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形制复建完工。兔年新春期间,每逢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的镇海楼熠熠生辉,上演精彩纷呈的激光投影秀,游人仿佛穿越千年时空。

呵护好古城,建设好古城,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。潮州制定出台古城提升行动计划(2020—2025年),推进“百家修百厝(祠)”工程,双忠庙、真武宫、海阳县儒学宫等重现古韵风华,古城街巷随处可见精致“潮味”。

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认为,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复原,不但改善了市政公共基础设施,更激发起民众自发保护古宅的热情。如今,潮州古城200余家民宿鳞次栉比,在活化开发中重拾满满的烟火气。

在汕头,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。该市制定和实施“八个一批”工程,高质量完成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(汕头站)等一批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修缮项目,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、西堤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。汕头金平区、韶关南雄市、江门开平市、潮州湘桥区、云浮郁南县也在不久前被评为“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”。

3月28日,广州永庆坊迎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到访。从粤剧艺术博物馆到荔枝湾畔,街区焕发的“老城市新活力”让李显龙称赞连连。广州永庆坊、潮州牌坊街2022年初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。

纵览全省,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等保护体系不断完善。目前,全省累计认定历史建筑4170处,实现“县县均有历史建筑”,总数居全国前列。104片历史文化街区挂牌保护工作亦已全部完成。

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,让岭南非遗焕发新的光彩。今年初,客家文化(梅州)生态保护区成功通过验收,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。

为加速优秀传统文化“出圈”,梅州筹措68亿元社会资金,开展客家民居修缮、非遗街区建设、文物和传统村落保护,同时通过文旅深度融合,让更多深藏乡野阡陌、市井街巷的非遗项目走进公众视野。

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博士、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秘书长周云水介绍,“非遗+旅游”正在成为梅州不少景区的“打开方式”。汉剧、汉乐、木偶落户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,雁南飞茶田景区也将非遗表演搬进景区。戏台上载歌载舞,戏台下掌声连连。

随着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、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相继“放榜”,广东以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、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位居全国“第一方阵”。

去年11月,“潮州工夫茶艺”作为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民俗”重要组成部分,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广东再添走向世界的“非遗名片”,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增至5项。

激发非遗传承发展活力离不开高水平的传承队伍。《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》去年起实施,率先在省级层面探索认定传承群体。随着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开展,广东传承梯队建设将进一步加强。

探源岭南文脉 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

文脉寻根,生生不息。唤醒城乡深处的文化记忆同时,广东考古“重量级”发现先后面世,不断揭开岭南文化谱系源流的神秘面纱。在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中,广东成为考古项目中涉及年代最全、遗址类型最丰富、作业方式最多样的省份之一。

十年来,郁南磨刀山遗址、英德青塘遗址、“南海I号”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;青塘考古遗址公园、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、方济各·沙勿略墓园及大洲湾考古遗址公园,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

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即将拉开帷幕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,考古队正在着手开展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,并争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;广东还积极推动“南澳Ⅱ号”沉船的考古发掘工作。

出水文物超18万件(套)的“南海I号”,见证着中国水下考古多年发展历程。去年,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牵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,合作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。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。

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是广东考古的目标。“‘南海Ⅰ号’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,树立了水下考古的标杆,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”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对此充满期待。

今年,广东博物馆改革发展计划提上议事日程,重点支持广东省博物馆、南越王博物院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,创建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博物馆。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介绍,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也将高标准打造为“南方文物总医院”。

精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,离不开普查工作。2021年公布的《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》,列明不可移动文物1513处、可移动文物4544件(套)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四,首次摸清了广东革命文物的“家底”。

为切实保护好革命遗产,广东专设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。去年,随着《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》出台,广东也成为国内首批出台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的省份。

与此同时,广东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创新举措不断涌现。2021年,广东为135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首次“上保险”,共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49.5亿元,为其他省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样本。

文物建筑复苏新生,让城市里的红色记忆“活”起来。坐落在广州市越华路的百年杨家祠,曾是中共三大的筹备联络处,上世纪20年代初,杨匏安曾在此撰写大量文章,成为“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”。

2019年,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居民安置、周边环境改造、本体修缮和陈列布展,对杨家祠进行抢救性修缮和史料发掘。现场还原杨匏安著书立说的场景,古旧书桌上点着一盏不灭的煤油灯,仿佛提笔的作者还未曾离开。

陈列馆正式开放以来,就成为青少年的热门打卡地,各类活动吸引超过680万人次参加。杨家祠还与“团一大”纪念广场、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串联成片,让“红色广州”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走读中深入人心。

游径“串珠成链”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

保护文物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广东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迭代升级,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。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文物群落保护、再到文化线路保护,全省各地通过走在全国前列的生动实践,书写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篇章。

3月18日,别开生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,在韶关乐昌市坪石镇拉开帷幕。在参加精彩激烈的定向比赛之余,选手们还可以领略到沿途岭南村落原生态的风景,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感悟“烽火课堂”的精神。

犹如穿越时空的经纬,南粤古驿道将遍布全省近千处历史遗址彼此联结。近年来,随着南粤古驿道活化热潮的兴起,广东先后修复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、建设588个重要节点,重现古代中原入粤与岭南商贸活动的历史印记。

古村落曾经见证古驿道的兴衰,又因古驿道的保护利用迎来乡村振兴的机遇。通过定向大赛、文化之旅、研学活动的举办,沿线古村成为乡村旅游“网红打卡地”,村民年户均旅游收入明显增长,当地经济、文化和社会效益实现融合提升。

2019年,广东省“三师”专业志愿者委员会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勘探,让韶关坪石、清远连州的抗战时期华南教育遗址浮出水面。多处遗址经过保护修缮,打造成为跨越韶关、清远、梅州、云浮四市的“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”。

如今,曾经书声琅琅的校舍再次成为孩子们的研学课堂。据介绍,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推出超过200个研学课程,培养研学导师,推出精品研学线路,至今已吸引超过6万名游客学子前来重温抗战历史。

粤港澳大湾区地图徐徐展开,纵横交织的游径勾起湾区居民共同文化记忆。从2020年开始,广东先后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8大主题44条、省历史文化遗产游径70条,吸引无数湾区游客踏上“寻根之旅”。

去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期间,2022年粤港澳青年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活动拉开帷幕。近30名粤港澳青年前往中山、江门,“打卡”岐澳古道、孙中山故居、开平碉楼,在行走中品味大湾区的文化魅力。

游径让湾区青年走进历史时空,也让岭南文化融入湾区青年的生活。“尽管是第一次来到开平,走进碉楼,我依然能够感受到百年前华侨的生活气息。”华侨华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,让来自澳门大学的学生李佳慧叹为观止。

文旅融合的“串珠成链”让越来越多红色地标被重新擦亮。潮州市涵碧楼,揭阳市揭阳学宫,汕尾市海丰县红宫、红场旧址……漫步在“南粤星火路红色主题游径”上,南昌起义部队在南粤大地演绎的一幕幕革命史诗仿佛浮现游客眼前。

2021年,广东推出10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,其中3条入选全国“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省目前已推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、历史文化游径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精品线路、片区超400条(个)。

“文化遗产保护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。”曹劲期待,随着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实施,南粤古驿道、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将打造为大湾区游客“寻根目的地”,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将成为更加紧密的有机整体。

来源:南方日报

编辑:张莹

审读:乔会青

关键词:

最新新闻
回顶部